每一所大学,每一个学院都不缺少努力的人,教师教育学院的张珈铭就是其中的一个。经过不懈努力,她的“扶株艺术疗”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校级金奖并成功进入省赛,“扶株学”网站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比赛中,通过层层选拔,突破重围,进入省赛。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扶株”作为这两个比赛的项目时,她笑着说,“扶株”是“辅助”的谐音,把小学生比做成小株苗,扶正他们,使之茁壮成长。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做的项目是针对小学生,注重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网站;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压力比较大的学生,用艺术疗愈,如运用音乐、舞蹈、烘焙、陶艺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适合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心理辅导,需要采取一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艺术方法。
“困难并不可怕,战胜困难,你就是强者。”张珈铭说,在项目开展的初期,这个项目可能只是个简单的想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细化,要想做好、做深、做实很难,在这过程中,需要一遍遍的进行推敲,努力让项目做到极致。想让项目落地,不能闭门造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调研,研究自己的想法是否可靠,需要寻找合作的专业权威人士以及合作的小学。在互联网+比赛的多次答辩、培训中,团队成员之间的时间需要协调,团队负责人要做的就是激励队员,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身为一名师范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张珈铭希望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让项目能够真正落地,不断发展,为小学教育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感恩是一个人最优良的品质,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走得更远。张珈铭说:“项目可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不仅要感谢团队的成员,还要感谢学院的老师们以及我的辅导老师,他们一直在鼓励着我和团队的其他成员,给我们信心与动力,帮助我们打磨项目。”
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有项目负责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团队每位成员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团队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在被问到团队组成的时候,她说,为了两个项目能更好的开展,根据项目内容,开展业务需求。例如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需要的是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互联网+项目在此基础上精选优秀团队,加上艺术类的同学。优秀的队伍促使项目的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内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张珈铭在创新创业方面小有建树的同时,作为未来教育者协会的负责人带领社团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大学生雷锋志愿服务“优秀个人”、srtp立项,奖学金......她总是能把工作、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做到井然有序。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嚷着要改变,要努力,却习惯性地屈服于懒惰潦草收场,一时的踌躇满志并不少见,长期的坚持自律才最为难得,别把困难想得太难,别把自己看得太轻,你所期盼的好运,往往就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里,只要你一直在前行,余生就会有很多可能。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优秀!
(褚晓倩 陈一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