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天地  学团信息

 

  三下乡|学院开展“紫韵戈壁映青春,三产融合绘振兴”活动  

  教师教育学院    2025-07-17  

 

为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子在调研中锤炼本领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的创新路径,715日,教师教育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瓜由青年说先锋团深入内蒙古乌海市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以葡萄酒产业与农业品牌化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这支12人组成的调研队伍在刚刚落幕的山东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佳绩,参赛作品《从土特产金招牌:果蔬类农产品品牌化模型及提升路径探析》斩获省赛特等奖,此次内蒙古乌海三下乡调研正是充分吸收专家建议,不断打磨完善调研内容的又一次出征。

团队成员深入葡萄种植园、葡萄酒生产车间、酒庄以及红酒博物馆,探寻内蒙古乌海市地理标志物乌海葡萄产业升级之路,以青春之力赋能农业品牌化发展,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土特产金招牌:农产品品牌化的困境和破局

当前,农业三产融合在许多地区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挑战。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人才匮乏,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瓜由青年说先锋团深入内蒙古乌海市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致力于将土特产转化为金招牌,连续走访了葡萄种植庄园、葡萄酒生产基地、葡萄酒储存车间,凝聚集体智慧,深度调研从葡萄种植到最终产品上市的三产融合全流程。调研结果表明:汉森酒庄的成功经验为破解农业三产融合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沙漠中创造了绿色奇迹,并打造了高品质的葡萄酒产品。其成功的关键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点:科技赋能匠心酿造三产融合品牌建设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葡萄地里长出金粒粒

原材料是产品的灵魂。以前这戈壁滩,种啥死啥,现在你看这葡萄,亩产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在汉森酒业的有机种植基地,满头银发的种植户张建国蹲在葡萄架下,手里捧着一串晶莹的乌海葡萄,向实践团成员们打开了话匣子。他粗糙的手掌抚过葡萄叶片,指缝间还沾着新鲜的泥土,这有机种植技术可不是吹的,技术员每周都来地里手把手教,不用化肥农药,葡萄味儿正得很,收购价也比普通葡萄高三成!

团队成员仔细观察沙漠葡萄的长势

顺着张建国手指的方向,实践团成员看到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里,既有戴着草帽的农户,也有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我们建立了技术员+农户结对帮扶机制,从剪枝、授粉到采摘,全程标准化管理。基地技术负责人李工程师拿着土壤检测仪,向同学们展示着实时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土壤湿度、光照强度都能精准调控,这就是戈壁滩能种出优质葡萄的秘密。

在与农户的促膝长谈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科技与土地的结合里,藏在农户们从靠天吃饭知天而作的转变中。

从经验主义到标准化生产:酿酒车间酝酿紫色梦想

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储酒罐

走进汉森酒业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将一颗颗葡萄转化为醇厚的美酒。你看这个发酵罐,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比以前的土法酿造效率提高了五倍! 酿酒师王师傅指着巨型不锈钢罐,脸上满是自豪,咱们乌海葡萄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在通过深加工,一斤葡萄能增值十倍,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在红酒灌装车间,实践团成员们看到包装线上的酒瓶标签,既有蒙汉双语的文化元素,也有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葡萄的种植过程,这就是品牌的力量。集团品牌部负责人介绍道,去年我们接待了五万多名游客,酒庄旅游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农家乐、手工艺品销售,一颗葡萄串起了一二三产!

负责人讲解酒庄生产模式

存放在橡木桶中的白兰地

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酿造,从线下酒庄到线上电商,实践团成员们用笔和镜头记录着:当土特产遇上产业链延伸,乡村振兴就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一颗葡萄多元产品:三产融合成为葡萄增值密码

如今,在乌海市的戈壁滩上,乌海葡萄已从默默无闻的土特产,成长为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的金招牌。而潍坊学院的学子们,正以青春之力,将这里的三产融合经验写入乡村振兴的答卷,让更多土特产通过品牌化之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份来自汉森酒庄品牌化实践的答卷,激励着每一位队员成为未来乡村建设更坚定的观察者、思考者与行动者,未来,乡村农业品品牌化可借鉴汉森酒庄的经验,结合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乡土中国的壮丽篇章。

(文/图:靳佩来 刘璟瑶 编辑:娄楚翘 葛安好 编审:王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