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子以实干赋能乡村产业、探寻农产品品牌化升级之道,我院“瓜由青年说”先锋团奔赴重庆巫山,锚定“巫山脆李产业”开展实践服务。一群青年带着知识与热忱,在田间地头书写脆李“破圈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青春力量。
泥土中的“创新密码”:从难题找方向
带着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团队一头扎进巫山脆李产业一线。在巫山县曲尺乡种植基地,果农老周的话道出大伙愁绪:“果子是好果子,可就愁卖不上价、走不远——想搞深加工没技术,想上网卖没门路。”连日来,团队走遍种植园、加工点、集市摊位,摸清产业“卡脖子”症结:尽管顶着“地理标志产品”光环,脆李仍困在“种得多、赚得少”的怪圈——八成以上靠鲜销,深加工产品几乎空白;线下批发占比超七成,线上推广“零经验”;农旅融合刚起步,留不住游客也带不动消费。这些痛点,正是团队要啃的“硬骨头”。
地头间的“创变火花”:小点子促升级
实践中,团队发现巫山已有不少探索产业升级的“先行者”,他们的做法带来启发。在智慧果园,团队跟着技术员操作土壤传感器、学习无人机巡园,亲眼见证“数据种李”的魔力:“以前凭感觉,现在靠数据,果子甜度稳了,每斤多卖1块多!”走进脆李加工厂,智能生产线将鲜果变成果脯、果酒,负责人说:“一颗果子加工后能多赚3倍,还能存到明年卖!”“游客既能摘李、品李,又能逛李文化博物馆,体验制作脆李文创!”在巫山脆李主题文旅村,实践团见证“农业+文旅”的融合活力。去年暑期,文旅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手工艺品销售超百万元,“一颗脆李”激活乡村旅游,让村民端起“旅游碗”。电商直播间里,“95后”主播正通过短视频、直播推广脆李:“看这果子,青翠多汁、脆甜爽口!”借助多媒体平台,巫山脆李销往全国,去年电商销售额突破亿元。“线上拓市场,线下强体验,脆李产业链越拉越长!”当地电商协会负责人表示,三产融合让脆李从“地头货”升级为“网红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青春里的“创享答卷”:智慧结出致富果
不搞“纸上谈兵”,要做“落地先锋”。团队结合实践启动系列实操行动,同时将调研所得系统梳理,凝练出“科技强基、品牌塑魂、三产联动”的创新方案:建议加大智慧农业设施投入,筑牢标准化种植基底,让每颗脆李都带着“科技范儿”;深挖“巫山脆李”承载的神女文化与长江故事,擦亮地域公用品牌,让果子成为巫山的“移动名片”;推动农文旅、农电商深度融合,让采摘游、文创品、线上直播形成增收合力,真正让“土疙瘩”变成“香饽饽”。
“实践从不是走过场,得让老乡们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先锋团成员语气恳切而坚定,他们表示会用青春的热忱与实干,把一个个“金点子”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让每一颗饱满的脆李都成为串起乡村振兴的“致富果”,让产业升级的红利稳稳落进乡亲们的口袋里。
(文/图:“瓜由青年说”先锋团 编辑:滕正宇 编审:王翔宇)
